当前位置:首页 >产业快讯>政策搭台创新唱戏 机器人应用活力加速提升

政策搭台创新唱戏 机器人应用活力加速提升

发布时间:2022-04-19
信息来源:机器人产业

当前,机器人在工业、农业、医疗、零售等诸多领域实现了落地应用,同时不断拓展场景边界,日益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机器人产业将加速驶入发展快车道,向中高端迈进。

新年伊始,我国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近一段时间,驰骋在浩瀚太空的中国空间站喜讯频传,机械臂身影多次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收获国内外广泛关注。据悉,我国空间站机械臂的全部核心部件均实现国产化,形成多项国家空间机器人行业标准,助力中国制造迈上崭新台阶。

站在“十四五”开局起点,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五部门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我国机器人产业下一步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规划》明确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标,指出到 2025 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到 2035 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毫无疑问,机器人将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当前,机器人正快速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软硬件技术的迭代创新,机器人的综合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市场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促使更多行业主动探索机器人融合发展新路径,为机器人创新应用注入活力。

机器人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机器人的生产和应用培植了丰沃的土壤。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全年累计产量达366044台,同比增长44.9%。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我国已经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20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应用释放了企业生产潜力,有效缓解了用工难题,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机器人已成为助力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

除工业外,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还覆盖农业、医疗、零售等诸多领域,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对农民劳作的刻画描述,随着机械化、信息化工具手段的加持,农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生产效率日益提升,农民正逐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当前,农业生产中植保、采摘、分拣等日常劳作正逐步由机器人代劳,机器人的应用加速了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规划》提出,研制果园除草、精准植保、果蔬剪枝、采摘收获、分选,以及用于畜禽养殖的喂料、巡检、清淤泥、清网衣附着物、消毒处理等农业机器人。未来,机器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将进一步拓展。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消杀、配送、导诊机器人的应用,让大众看到了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重要价值。实际上,医疗水平的发展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机器人作为前沿技术的综合载体,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医疗领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辅助。在手术台上,医生的每一项操作都关乎患者的健康,尤其是对操作精度有着极高要求的神经外科手术,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为医生提供了更清晰的视野和更精准的操控,可在提升医治效果的同时减轻患者伤痛。此外,外骨骼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等产品的应用,能够为患者带来好的康复体验。

相比于农业和医疗领域,机器人对零售行业带来的改变或许让更多人有深刻体会。在商超、景区、游乐园等场景中,满载商品四处“兜售”的机器人常常令人眼前一亮。零售机器人让“人找商品”转化为“商品找人”,为消费者提供购物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销售。此外,可爱的涂装造型搭配亲切的语音,让购买过程更具乐趣。与之相似的,还有在酒店、写字楼等场景中上下穿行的配送机器人,让楼宇之间的物品传递变得更加轻松便捷。

可以预见,人机协作将成为工作生活常态。加速推进机器人领域科技创新,持续深化机器人在工业领域融合应用,着力拓展机器人在更多行业场景中的价值前景,是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北京冬奥会期间机器人大放异彩

壬寅虎年双喜临门,春节假期恰逢北京冬奥会开幕,节日的喜庆与盛会的激情交织融合,让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目光。科技冬奥是北京冬奥会的特色亮点,8K超高清视频、二氧化碳制冰、AI+AR导航等先进技术令人耳目一新。当然,同样引人瞩目的还有赛场内外的机器人。

火炬传递是奥运会的“规定动作”,但北京冬奥会的火炬传递令人印象深刻。将点燃的火炬带入水下,由机器人接力传递火种,这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却在北京冬奥会成为了现实。据悉,该机器人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研制,期间科研团队攻克了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并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支绿色清洁水空跨介质火炬,最终让水火相容、双机共舞的奇幻一幕映入现实。

冰面之上,机器人掷冰壶的水平也毫不逊色。冰壶作为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最早起源于苏格兰,1998年被正式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在光滑的冰面上投掷冰壶,考验运动员的操作技巧和力量控制能力,正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北京冬奥会期间,六足冰壶机器人亮相“冰立方”,凭借精准的冰壶击打操作上演了精彩首秀。这款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峰领衔,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台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六足冰壶机器人,可以模仿运动员的行为,完成蹬踏、滑行、旋转冰壶等动作。正是因为采用了仿人的动作设计,机器人的投掷动作可为专业运动员提供参考,未来有望成为“陪练员”。

赛事之外,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同样备受人们关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餐厅几乎没有工作人员,却可以24小时供应美食。原来,这家餐厅是由机器人“掌舵”,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机器人厨师烹饪的“身影”,抬头可以看见在透明通道中传菜的机器人服务员,一旁的机器人调酒师在调制美酒,冰激凌机器人在制作甜品,置身其中仿佛穿越至未来世界;在冬奥相关酒店,会乘电梯、能打电话的机器人服务生扮演起服务生的角色,为居住在不同楼层的人员运送生活用品,有效减少人员接触,提升了酒店整体服务效率;冬奥场馆中,扫地机器人、消毒机器人、防疫机器人纷纷上岗,在不同角落无声“履职”,为赛事相关人员提供整洁有序的环境,守护平安健康。

机器人的落地应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装点了北京冬奥会的科技底色,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成就,加速推进机器人在更广范围、更多场景扎根,赋能行业转型升级。

多地相继发力,助推产业发展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引导和示范应用的助推下,机器人的价值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创新产品和实践案例快速涌现,应用活力加速提升。

为培育壮大机器人产业展,多地结合产业实际展开谋篇布局。2020年,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商务厅、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广东省培育智能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四项工作目标和五项重点任务,明确八大重点工程,统筹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202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提出,聚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海洋装备、新能源装备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部件和系统等的断链断供技术,增强产业链主导力、控制力和影响力;2021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东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指出聚焦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绿色制造等关键领域,提升设计、分析、制造、装配集成化水平。

除了东部沿海地区,内陆省份也聚焦机器人产业展开了积极规划。202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指出,机器人与增材设备领域,重点发展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系统等核心功能部件,积极研发和生产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增减材一体机等新产品,完善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的工业机器人和增材制造产业链;2021年,中共湖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湖南省“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国产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先进工控设备等在生产制造全流程的推广应用,完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2021年,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了《江西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在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伺服电机、控制器、机器人用先进材料等。

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实践探索,机器人的应用效果稳步提升,规模化落地条件逐渐成熟,在政策的科学推动下,将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赋能社会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展望“十四五”,随着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社会需求的加速释放,以及创新创业热情的持续攀升,我国机器人领域将涌现出更多技术成果和先进应用,产业前景值得关注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