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做好三个“关键”
- 发布时间:2022-03-16
- 信息来源:赛迪顾问
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个部门正式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面布局了我国“十四五”时期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内容聚焦突出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和应用引领、高端产品供给、基础提升和场景深耕拓展、产业生态结构优化。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认为,《规划》落地应该做好“三个”关键,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新活力;抓好关键示范应用,培育产业新场景;加强关键要素集聚,打造产业新动能。
我国机器人产业加速迈入发展新时期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世界各国在推动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已形成高度共识。在国家政策引导、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全球复杂经济形势环境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同时也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近些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方面,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并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从7.2万台稳定增长到23.7万台,年均增长34.7%;2021年1—11月,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3.0万套,同比增长49.0%。服务机器人呈现规模化应用,2021年1-11月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为834.6万套,同比增长57.3%。另一方面,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竞争实力持续增强。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取得新进展,自主品牌深耕细分赛道优势愈加凸显,产品应用场景逐渐成熟,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实现新增长,从2015年的51台/万人(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2.7%)增长至2020年的246台/万人(高于全球平均水平95.2%)。
“技术+需求”双轮驱动催生机器人产业新机遇。从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及发展市场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两个重要机遇。一是机器人产业正与多学科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助推机器人发展进入快速通道。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新材料等为代表领域的新兴科学技术实现群体性突破,智能驱动、智能感知等机器人新技术有望攻克,进一步激发和挖掘机器人应用新场景和新模式。二是机器人从工业领域逐渐拓展至服务行业和特种领域,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随着医疗、养老、教育等行业智能化需求的持续释放,机器人在医疗手术、教育服务、特殊巡检、灾后救援、海底采矿等高附加值特定场景实现新的突破应用。
国际复杂环境下机器人产业迎来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交织,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贸易和投资活动持续低迷,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及先进制造工艺方面仍处于中低端水平,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话语权不高。因此,如何精准把握机器人技术发展新趋势,不断加强机器人产业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等方面创新,稳固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拓展机器人应用的深度广度已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挑战。
《规划》聚焦“四个”突出
《规划》突出体现创新引领和应用牵引作用。一方面《规划》将创新驱动放在首位,着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强调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生机电融合等前沿技术,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应用;要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推动重点研发机构加强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鼓励骨干企业协同推动软硬件系统标准化和模块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另一方面《规划》强调要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鼓励用户单位和机器人企业、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联合开展技术试验验证。推动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开发细分领域解决方案。支持搭建应用推广平台,组织产需对接。推进机器人应用场景开发和产品示范推广。加快医疗、养老、电力、矿山、建筑等领域机器人准入标准制订、产品认证或注册,鼓励企业建立产品体验中心。探索建立新型租赁服务平台,发展智能云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
《规划》突出做好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规划》重点围绕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农业等行业,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水平,改善特殊环境作业等方面,重点布局了一批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领域的高端产品,推动解决我国机器人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质量可靠性不高、部分产品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其中,在工业机器人方面,重点研制具有焊接、搬运、协作和移动等高性能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方面,重点研制农业、矿业、建筑、养老助残、家用服务、公共服务等机器人;在特种机器人方面,重点研制水下、安防、危险环境作业及卫生防疫机器人。
《规划》突出强化基础提升和场景深耕拓展。《规划》突出了机器人产业的基础提升和场景深耕拓展,着力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双向发力”。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从起步成长逐渐步入壮大阶段,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不断缩小,本土品牌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但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有待完善,产品性能和质量亟需提升。同时,《规划》根据机器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成熟度,要求分类精准施策,针对汽车、电子等规模化应用领域,着力研发和推广新产品,开拓高端市场;针对矿山、石油等新兴应用领域,要结合具体场景,开发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展试点示范,拓展应用新空间;针对卫浴、陶瓷等特色细分领域,要形成专业化、定制化解决方案并复制推广,打造我国机器人特色服务品牌,形成竞争新优势。
《规划》突出优化产业生态。“十三五”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速度飞快,产业链主要环节涌现了一批优质骨干企业,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机器人优势地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但我国机器人产业“小、散、弱”等问题仍然存在。《规划》从企业主体、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着力优化我国机器人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培育壮大优质企业方面,强调要培育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机器人领航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在推进强链固链稳链方面,鼓励骨干企业瞄准薄弱环节,联合配套企业加快研发应用,支持机器人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在打造优势特色集群方面,推动合理区域布局,培育创新能力强、产业环境好的优势集群,支持集群聚焦细分领域塑造特色集群品牌。
《规划》落地需做好“三个”关键
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新活力。随着传统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机器人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但当前,我国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机器人自给能力不强。因此,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是现阶段提升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活力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围绕市场需求,选择一批重点机器人应用领域,开展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制造工艺以及检测认证等关键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利用我国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优势,促进新兴科技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增强机器人智能化、柔性化和精准控制能力。
抓好关键示范应用,培育产业新场景。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蓬勃发展,服务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也在逐步释放,通过抓好示范应用推广,培育产业新场景,以极大促进机器人消费升级、产业跃升。“十四五”时期,要重点关注工业机器人、矿山、农业、建筑、医疗等关键领域的高端机器人产品研发、设计及制造;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技术的创新场景推广示范。依托本地引导政策,通过征集一批技术水平高、应用模式成熟、应用效果显著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树立示范标杆型的示范项目,制定相关应用标准体系并完善机器人应用场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范围推广普及。
加强关键要素集聚,打造产业新动能。机器人产业作为新科技、新制造、新商业的结合体,正从最初的企业集聚、行业集聚向多要素资源融合转变,尤其是要创新要素集聚。为实现打造产业的新动能,需加强创新要素集聚,完成产业链协同创新,一是要引导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沟通协同,鼓励龙头企业及资本投资机构,建立专项资金、共享技术平台,进一步增强产业凝聚力;二是要建立机器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体系,鼓励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在本地建立人才联合专项培养计划,尤其是要针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大对人才与团队等领军人才的优惠吸引力度;三是要依托机器人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布局机器人创新平台建设,集成孵化加速、成果转化等功能。
作者:赵海朋,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