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技术成果交易会-成都
先进技术成果交易会(成都)
登录 注册

成都市及全市工业经济基本情况

一、成都市基本情况

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正在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22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2.08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外贸进出口8346亿元、同比增长1.6%;经过多年积累,成都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实现由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西部内陆腹地到国际门户枢纽、西部科技中心到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的跃升;天府机场建成投运,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国际航空货邮吞吐量增长46.3%、一般贸易增长36.3%,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均居全国第一;成功举办第56届世乒赛、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3项科研成果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29位;成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全国第1,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1%,在蓉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15家;成都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全市地表水优良率达97%以上,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52%以上,连续14年蝉联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成为成都的靓丽新名片。

新的一年,成都继续坚定不移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深度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大市场,以崭新的开放姿态链接全球资源,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更高水平。

二、全市工业经济基本情况

成都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城市”,正积极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近年来,成都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制造强省建设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聚焦重点产业,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十年,成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居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4(深圳8.5%、厦门8.1%、南京8%);“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2248亿元,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前3。2022年以来,全力推进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全面抓好重大产业项目投资促建,推动“防疫泡泡”模式从区域试点向全域实践,帮助近2万户企业闭环生产,全市工业增速“高开稳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高于全国(3.6%)、全省(3.8%),两年平均增速增长8.5%,高于全国(6.6%)全省(6.8%),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完成工业投资2146亿元(增长1.2%)、工业技改投资1258亿元(增长-1.6%),工业投资虽未实现快速增长,但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投资总量2022年始终处于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国领先水平。

(二)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举办全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编制以“1个指导意见+1个政策措施+6个行动计划”(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成都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制造业创新驱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都智造”品牌培育、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协同共建、现代都市工业发展、支持制造业产业功能区提能升级6个行动计划)为主体的制造强市建设政策体系。获批全省“制造强市”首批试点城市,国家超高清显示制造业创新中心,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位居2022年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9名(前八名为深圳、苏州、广州、南京、杭州、宁波、青岛、长沙)。

重点发展五大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过万亿,五大产业占全市制造业比重达到75%。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氢能产业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四。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技、信息、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特色发展,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全市26个重点产业链中,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18个〔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工业无人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绿色低碳、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车载智能系统方向)〕。

(三)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坚持以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抓手,协同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着力优化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彭州燃机调峰电站获省发展改革委批复,大邑抽水蓄能、简阳燃机调峰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成都西、大林500千伏等9座变电站建成投运,电网安全负荷达到1670万千瓦。新建充电桩4.8万个、累计10.8万个,新推广新能源汽车18.3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居非限购城市第一。整体退出长流程炼钢、印染、煤炭、砖瓦轮窑。

(四)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成都是国家“八纵八横”骨干光缆通信网络的枢纽节点,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带宽1030千兆比特每秒,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加速扩容,拥有中西部唯一的全球IPv6辅根服务器,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5G基站达6.5万余个,推进独立规模组网,5G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初步构建起“成都超算中心+数据中心+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II级解析节点”的支撑体系,数字基建和信息聚集等综合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成都是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正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国家示范区。2022年前三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1946.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0%。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建设,成都西门子、富士康2户企业入选全球“灯塔工厂”。

(五)功能区建设加快起势成势。全市以4个国家级(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及双流园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20个省级开发区为依托,加快建设高水平产业功能区;58个产业功能区中以先进制造业为牵引的34个,占59%。各功能区聚焦重点产业的细分领域,差异化产业定位;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专业化配置资源;聚焦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建设新型城市社区和产业新城。2018年来,全市标准厂房完成开工面积1783.0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14.68万平方米,其中符合入驻条件的标准厂房821.14万平方米,已入驻698.99万平方米,入驻率为85.12%。

(六)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建立工业专班服务工作机制,围绕产业链举办系列产业建圈强链企业座谈会,专班专员、“一企一策”做好企业服务保障。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龙头企业跨越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中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构建梯度发展的企业群体。全市现有工业企业近2万户,其中规上企业突破4100家。2022年,新增上市工业和信息化企业15家,新希望、兴城集团稳榜上榜“世界500强”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各6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累积达到202户。截至2022年底,全市民营市场主体达351.91万户、增长17.79%,预计全年民营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


×